“法官,这个事已经很多年了还没有解决,你可要帮帮我啊。”“ 你好,先不要着急,慢慢把你遇到的问题讲出来,我帮你想办法。”“ 这个事要从二十多年前说起了……”
原来,这是一起民间借贷纠纷。2003年原告张某秀向被告郭某青提供借款,被告郭某青签署欠条,因被告郭某青多年来未还款原告将其诉至法院。但被告郭某青因十几年前脑梗导致记忆障碍,无法回忆起欠款事实,且认为欠条非本人所写,从而否认欠条,甚至不愿出庭应诉。遇到这样特殊的被告,一时让法官犯了难,经过一番考虑后,承办人刘宝法官从“五先工作法”中找到了突破口。
先敲农家门,深入一线调查

Mediate
法官采用实地走访调查的方式,深入被告郭某青家中详细了解案件情况。见到行动不便、记忆有障碍的被告,法官先是关心郭某青的身体情况,安抚郭某青的紧张情绪,随后通过“拉家常”的方式沟通案件相关事实,配合家属的翻译辅助,逐步引导郭某青回忆借款细节。经过法官的耐心反复沟通,郭某青终于表示愿意出庭应诉,这为纠纷的化解提供了转机。
先摸准良心,将心比心劝说

"行走的法庭”

据原告张某秀称,当时欠条是由证人帮被告书写的,于是申请证人出庭作证。但经了解,证人却以害怕影响村民关系为由拒绝到庭。法官秉持“如我在诉”的意识,再次深入一线,前往证人的家中展开思想工作。法官一方面向证人释明关于证人作证的法律规定,另一方面通过将心比心、换位思考,逐步打消其思想顾虑。最终,在法官苦口婆心的劝说下,证人如实陈述了出具欠条时的情况。
先上公正轨,能动化解纠纷

两次实地调查后,承办法官考虑到被告郭某青行动不便的情况,第三次来到村里,召集原被告在一起,趁热打铁组织调解,但最终因被告郭某青家属态度犹豫而陷入了僵局。很快到了庭审这天,法官并没有泄气,仍对被告郭某青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法官的不懈努力,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且被告郭某青当场以现金方式履行完毕。该案仅用18天便实现案结事了,真正做到了公正与效率的统一。
【责任编辑 陈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