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2025年度专利转化优秀案例公布。这些案例展示了山西省在专利转化领域的创新实践和显著成效,体现了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在推动专利产业化过程中的积极探索与成功经验,为相关领域提供了宝贵借鉴,也为全省知识产权的高效运用和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山西大学:“非经典光源制备技术推动量子科技产业化发展”专利转化运用案例
(一)案例简介
山西大学在“国家需求牵引、创新价值实现、创新团队建设”机制下,围绕精密测量需求,形成核心技术高价值专利组合。通过与山西泰源荣创科技有限公司等高科技企业合作,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应用于国家授时中心、航天院、亚利桑那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院所,为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引力波探测原型机等提供核心器件。近三年创造经济效益约1.3亿元。该案例成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了量子科技领域的发展。
(二)典型意义
此案例依托光量子器件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专利群,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了量子科技等高科技领域的技术应用。在专利转化运用方面,从专利导航、布局到技术转化、应用示范,形成了完整的产学研链路,有效破解了产教研学深度协调的难题,为其他科研团队和企业在专利转化、促进产业发展上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太原科技大学:“一种矫直辊表面修磨装置”专利转化运用案例
(一)案例简介
针对矫直机在矫直过程中,矫直辊因粘连钢板掉落的氧化铁皮等杂质,而形成结瘤或划痕、麻点、突起等缺陷,造成后续钢板出现周期性凹坑的问题,太原科技大学与相关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在矫直机在线修磨装备关键技术方面开展合作,学校负责技术预研、产品设备试制开发、现场安装调试及应用后期产品维护和数据采集优化,相关设备制造企业通过专利转让实现产品产业化生产。系列专利技术装备通过产学研合作,填补了矫直机在线修磨装备的空白,实现了矫直机全自动在线检测修磨,相比传统矫直机检测修磨工艺,单辊全辊面检测效率提升10倍以上,修磨精度由1-2毫米提升到0.1毫米,检测修磨全周期工时由24至48小时缩短到1到2小时,由于采用机器人在线检修,避免人工检修安全危险,相比矫直机在线人工检修效率提升10倍以上,相比离线换辊检修效率提升20倍以上,平均检修工时为原有规程的十分之一。该系列专利技术转让使学校获得收益超过100万元。
(二)典型意义
该案例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了矫直机设备的在线检修全自动无人检修,提高了矫直设备生产效率,避免了人工检修过程产生的人员安全事故。国内目前采用人工检修,过程危险性大、效率低、检修效果无法保障,本案例应用示范可推广到钢铁、特种金属及装备制造行业等相关生产线,实现矫直装备在线、无人、全自动、高效检修,杜绝人员安全事故,提升设备维护效率,降低维护成本,实现矫直装备的自动化无人检修,避免安全事故。
中北大学:“一种有机-微胶囊相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电池热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专利转化运用案例
(一)案例简介
中北大学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积极向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学习,改革成果转化体制机制,精简专利转化流程,提高转化收益。精准匹配需求,激活存量专利,组织专家对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相关专利技术进行产业化潜力评估,明确市场定位。依托“晋创谷·太原”创新平台搭建“高校专利池-企业需求库”双向对接平台,筛选匹配新能源领域企业,针对企业“高安全、低成本热管理技术”需求定向推介专利。校企联合开发,学校与企业共建“微胶囊材料联合实验室”,由学校研发团队提供技术指导,企业负责中试验证与工艺优化,学校向企业开放材料制备中试平台,提供设备共享与测试服务,降低企业前期投入成本。形成“专利授权+技术入股”合作模式,学校以专利作价入股,企业承担产业化风险,形成利益共享闭环。
(二)典型意义
该案例首创“高校专利池+地方产业平台+市场化运营”三位一体模式,验证了晋创谷“需求清单-技术清单”双链匹配机制的有效性,实现专利转化周期显著缩短,为区域科创平台建设提供可复制模板。建立专利管理评估机制,设置产业化潜力评估体系,精准识别高价值专利。本案例证明,存量专利转化需构建“需求牵引-平台赋能-利益共享”生态体系,通过制度设计将高校技术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提供实践范本。
山西锦波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酸酐化牛-β乳球蛋白及其制剂”专利转化运用案例
(一)案例简介
山西锦波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聘用知名大学教授专家、与复旦大学成立联合研究中心、组建多学科团队、与多家三甲医院合作开展临床研究等方式,建立产学研医企合作机制,摒弃传统研发思路,采用“蛋白类病毒进入抑制剂”策略,选择大分子蛋白牛-β乳球蛋白作为抑制剂,利用HPV假病毒感染模型筛选有效抑制剂,突破HPV体外培养难题,研发出酸酐化牛-β乳球蛋白及其制剂等多个特异性抗高危型HPV的生殖道内用产品,并实现了产业化,成功攻克了HPV防治产品研发难题。该产品是国际首个阻断生殖道HPV感染的进入抑制剂。利用其专利技术生产的系列产品如抗HPV生物蛋白敷料,抗HPV生物蛋白隐形膜等,已获批多项医疗器械注册证,在1300余家医疗机构获得应用,为50万名患者提供服务,可有效降低宫颈癌发生率,减少家庭因病致贫风险。截至2024年底,创造超3亿营收。
(二)典型意义
西锦波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酸酐化牛-β乳球蛋白及其制剂的开发与产业化案例,具有显著的示范效应。在创新上,酸酐修饰牛-β乳球蛋白通过空间位置及电荷匹配与HPV壳蛋白结合,有效阻断HPV6、HPV16、HPV18等多种亚型的HPV感染,从而预防宫颈病变。在研发上,产学研合作及创新策略为企业提供思路,借助高校科研力量与创新方法攻克难题。成果转化上,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山西文龙中美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宗煤基固废利用与采注协同绿色开采关键技术及示范”专利转化运用案例
(一)案例简介
山西文龙中美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2022年起实施该项目,聚焦煤炭“三下”优质资源开采问题,提出基于采注协同的绿色开采技术,形成建筑物数智预警防护系统。在专利转化过程中,运用覆岩离层注浆防治采煤沉陷技术,解决传统开采的系列问题。通过创新非典型离层注浆充填技术和多源固废绿色材料应用,结合数智技术实现精准控制与动态预警,释放优质煤炭资源276万吨,创造经济效益约18.6亿元,减免资源税约9287.4万元,有效提高了煤炭资源回收率,延长矿井服务年限,还减少矿震和地质灾害风险,并获评中国煤炭行业标杆案例。
(二)典型意义
该案例针对矿井非典型关键层条件下厚煤层开采难题,构建相关理论和技术体系,形成的技术和装备产业链,推动绿色开采技术发展。其“采煤不塌陷、道路不破坏、村庄不搬迁”的绿色矿山模式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和推广性,为资源枯竭矿井转型发展开辟新路径,在保障企业职工稳定就业及环保安全效益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山西紫林醋业股份有限公司:“基于HACCP体系山西老陈醋机械化生产的标准化工艺在山西老陈醋上的应用”专利转化运用案例
(一)案例简介
山西紫林醋业股份有限公司在2018-2024年综合应用八项专利技术,对山西老陈醋传统酿造工艺进行全面优化。公司从微生物调控、原料优化、工艺革新、装备升级、质控体系及产品品质提升等方面入手,建立基于HACCP体系的标准工艺。建成国内首条相关机械化标准生产线,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标准化、机械化与智能化生产。产品品质优于国家标准,年产量大幅提升,自应用该技术以来,累计食醋销量143.02万吨,收入41.69亿元,税收2.96亿元,显著提升了晋醋生产技术水平和品牌影响力,带动了山西食醋产业发展。
(二)典型意义
该案例通过多维度技术集成,实现老陈醋酿造工艺全方位优化,为食醋行业标准化、智能化转型树立标杆。HACCP体系与专利技术融合,建立全程质控标准,保障食品安全与品质稳定,为其他醋企及传统食品企业提供借鉴,推动传统食品工业向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发展。
国药集团威奇达药业有限公司:“复合酶回收去乙酰头孢菌素C技术开发及工业化应用”专利转化运用案例
(一)案例简介
国药集团威奇达药业有限公司于2022年开展复合酶回收去乙酰头孢菌素C技术项目,公司围绕复合酶回收技术,通过实验探索和流程优化,解决了产品提纯困难、DCPC降解和结晶含量不稳定等问题。先开发小试工艺路线,再经中试改造放大,最终成功实现产业化。产业化后,D-7ACA产品纯度≥99.5%,透光率≥98%,总工艺重量收率达52%,每年新增收益4147万元,实现85%工艺废水重复利用。该项目荣获2023年山西省“五小”创新大赛优秀成果一等奖,实现了医药工业废物资源化利用和经济效益提升的双赢。
(二)典型意义
该项目将复合酶技术应用于去乙酰头孢菌素C回收工艺,简化了提纯与转化工序,易于产业化。它把“三废”治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紧密结合,成功实现医药工业废物资源化再利用,解决生产中的环境污染难题,为制药废液中多种残留有效组分综合回收提供新思路,推动了制药行业绿色发展。
山西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一种深紫外LED倒装芯片及其制作方法产业化应用”专利转化运用案例
(一)案例简介
山西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等国内优秀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在深紫外LED外延、芯片、封装和应用环节持续开展技术攻关,拥有有效专利2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44项,涵盖紫外LED外延、芯片、封装、应用及装备全链条,全面提升了深紫外LED器件的电光转换效率等核心技术指标以及可靠性。通过不断拓宽应用领域,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在紫外LED行业的领先地位。通过专利转化运用,仅2024年新增工业总产值超1.1亿元。
(二)典型意义
该案例推动了深紫外LED技术的产业化,提升了杀菌消毒、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水平,尤其在公共卫生安全方面贡献显著。专利转化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加速了技术迭代和成本降低,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此外,为其他技术领域的专利转化提供了示范效应,激励更多科研机构和企业重视知识产权运营。通过专利布局、市场化推广,形成可复制的转化模式,为其他主体开展专利转化提供了宝贵经验,助力科技成果高效落地。
山西天巨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智能钻车关键技术相关核心专利成果”专利转化运用案例
(一)案例简介
针对我国巷道掘进锚杆支护装备自动化程度低、施工流程繁琐的现状,山西天巨重工机械有限公司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国内科研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在钻车自动定位、自动找孔、自动钻进、随钻监测、自动换杆、自动锚固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以工业机器人设计理念为牵引,实现了智能化钻车研发关键技术及装备的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掘进领域锚杆支护智能化空白,解决了掘进作业环节关键核心技术难题。运用该技术的CMM2-20Z自动化施工锚杆钻车已在晋能控股集团下属煤矿展开应用,大幅度提高我国煤巷掘进与支护装备技术水平,有效解决了制约煤矿安全、智能开采的瓶颈。
(二)典型意义
该案例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双方优势互补,紧密合作,在新产品、材料、工艺及专利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核心专利技术的转化与应用,不仅提升了研发产品的竞争力,还实现了从专利申请到产业化应用的完整链条。这一模式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创新方面提供了明确的实践指导,强调了专利质量及成果转化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关键作用。
神池县东远包装开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全自动瓶盖组装线在饮品包装机械上的应用”专利转化运用案例
(一)案例简介
神池县东远包装开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山西农业大学合作,推动“全自动瓶盖组装线”专利在饮品包装机械领域转化。合作团队通过深入调研,精准把握市场需求,优化专利技术,采用全自动化组装模式,程序精确控制组件精度,解决传统瓶盖组装效率低、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使设备适配各类饮品包装。在专利转化过程中,采用分阶段测试改进策略,先内部测试,再投放合作企业试运行,根据反馈不断优化产品。同时,创新采用直销与代理结合、线上线下联动的推广模式。项目实施后,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产品合格率提高,延长了产品保质期,为公司增加近百万销售业绩,还新增就业岗位,提升了公司市场竞争力。
(二)典型意义
该案例展示了产学研合作促进专利转化的有效模式,为其他企业专利转化提供实践指导。其围绕市场需求优化专利技术、多元推广产品的方式,启示企业重视专利价值,在专利转化中全方位布局,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本报记者)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