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五月,全国首家文化保护法庭——云冈文化保护法庭正式揭牌成立。作为一家专门法庭,成立一年来把高标准精心保护和永续传承历史文脉作为重大使命职责;坚持秉承“审判就是服务”理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人民法院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司法+历史文化保护”创新模式;坚持能动司法,延伸服务,用心用情用力保护文化遗产,守护景区发展,服务辖区建设。
坚持用心保护大文化
云冈文化保护法庭庭长朱国峰带领法庭一班人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到法庭工作的全过程,自觉做到胸怀“国之大者”,积极跟进云冈石窟保护工作。
为了切实筑牢司法保障这条重要防线,一年来,法庭不断找准结合点、找好切入点、找实发力点,主动对接云冈研究院,与山西云冈文物保护修复有限责任公司、山西云冈彩绘泥塑文物保护有限公司、山西云冈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和大同云冈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有限公司进行常态化座谈交流,就法治助推“云冈学”向纵深发展和依法加强文物保护以及加速云冈峪历史文化长廊建设把云冈石窟打造成世界格局、中国高度的文化大长廊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建议10多条,为云冈石窟保护进一步打牢了法治底色。
坚持用情守护大景区
大同市云冈文化保护法庭,作为云冈旅游诉讼服务中心坐落在景区的出口处,办公面积约40平方米,是个名副其实的“小”法庭。面积虽小,但咨询调解、诉讼服务和案件审理等功能一应俱全。
从法庭成立的那天起,干警就始终秉持“方便游客、服务景区”的理念,全情投身“文明大同、文化大同、微笑大同”建设,全力护航云冈石窟景区高质量发展。积极创新服务保障思路,主动联合云冈景区派出所,开启“法庭+派出所”工作模式,由一名法庭工作人员和一名巡逻民警结队在景区进行日常法治宣传和维护治安工作,随时随地为八方游客提供咨询、援助和关爱服务。
定期向景区内的售票窗口开展送法上门服务,及时了解经营中遇到的涉法问题,从源头上有效防范化解矛盾纠纷。
主动服务法庭旁边食货街的60多家小微企业和个体商铺,不定期走店进铺进行依法经营和知识产权讲解宣传,助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冈)康氏绢人、田园老醋、大同正宗老字号刀削面和石窟文创合集等大同特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进了云冈的门,就是云冈的人。一年来,法庭共为游客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各类法治宣传资料1000余份,开展以案释法和提供法律咨询、诉讼服务等500多人(场)次,让广大游客切实感受到了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坚持用力服务大辖区
“这个地方是拆迁区,又在山脚下,很隐蔽……”
“是的,要不是通过联动协作,还真不好取证……”
经过近十公里的山路,法庭干警终于来到了一处院落前,只见大门紧锁。透过门缝看去,场地上明显还残留着堆放过煤矸石的痕迹。这是法庭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不断强化司法保护与环境资源行政执法联动,构建起“案件取证查实和司法执法衔接”协作模式,形成“司法审判+行政执法”司法保护合力的一个缩影。
“谢谢你了,法官!孩子明天就可以去学校上学啦!”案件当事人激动地感谢道。
这是该法庭受理的一起离婚案件,宣判后因男方不履行配合义务,导致孩子不能正常入学。孩子的姥姥万般无奈下,又找到了办案人员。经过法庭工作人员多次与辖区公安户籍和学校的沟通协调,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该法庭辖两个街道和两个乡镇,集山区、矿区和农村于一体,人口达19万余人。一年来,全庭人员始终牢记人民法庭是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的重要平台,积极融入辖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扎实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不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截至目前,法庭共审理各类案件200余件,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6起,开展法治宣传“三进”活动覆盖辖区群众5000多人。
如今,云冈文化保护法庭已成为云冈石窟保护和大同城市旅游一张靓丽的“法治名片”。
本报记者 章大军 通讯员 王社会
【责任编辑 王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