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0351-4067522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2025-04-25
晋中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编撰后记
发布时间: 2025-04-10 11:31:16    来源:山西市场网

在2019年纪念五四运动百年之际,曾在总装备部工作的盂县籍退役军官焦秋光先生开始启动编写家乡文化历史丛书的工作,在政协盂县委员会和县文联的参与下,相继完成《百年盂县诗歌》《百年盂县散文》《百年盂县小说》《百年盂县戏剧》的编撰工作。这四部书被曾在海军政治部文化部任职的李让大校誉为“盂县四书”,百岁诗翁赵云峰老先生亦赋诗赞誉和鞭策:“开天辟地溯元初,盂邑居然有四书。文物典章浑是宝,仇犹史籍赖君储。”文学大家张石山先生撰文给予积极支持和宣介,使得这四部书在家乡和久居外地的盂县籍人士中产生较大反响。接下来,焦秋光先生又与中共盂县县委党史研究室(盂县地方志研究室)合作,开始编纂《百年盂县献徵》一书。

中共盂县县委书记梁海昌对研究和宣传盂县的历史文化十分重视,该系列丛书的编纂得到他的大力支持。政协盂县委员会、阳泉三晋文化研究会、盂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盂县县委党史研究室(盂县地方志研究室)等单位也积极参与并鼎力支持。经过两年的资料收集整理与编纂,《百年盂县献徵》即将付梓,现将编纂过程中的相关情况记述如下:

关于献徵,早在四书五经中就有论述。《尚书》有“万邦黎献,共惟帝臣”。孔安国释“献,贤也”。《论语》有“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朱熹注“徵,证也。献,贤也”。明代状元焦竑作《国朝献徵录》, 记载了明初至嘉靖时人物及四夷。民国初,常赞春与王学曾等山西人在北平云山别墅,征集编纂了《山西献徵》,书中收记228人,附55人,合计283 人,其中有盂县进士田嵩年、田雨公、田国俊、武全文和武劭孟等5人。

这本《百年盂县县徵》师承典籍文献之体,结合盂县文人博士实际,设上编、下编和附录三个部分。上编为“文士风华”,主要收录盂县文学艺术界名士及在盂县任要职且有文学造诣的名人,上自清末,下至2023年,共收录文士105人。

下编为博士风采。“博士”一词最早是对博学士人的称谓,后来演变为官名,战国乃至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许慎《五经异义》载:“战国时齐置博士之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据说秦时有博士70余人。

到了近代的1905年,清政府规定设立“博士班”,但未实行。但欧洲在中世纪时候,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实行了学位制,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 这是如今博士的定义。中华民国于1935年颁布了《学位授予法》,可惜没有完全施行。1980 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实行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2011年中华书局版《盂县志》统计盂县有博士111人,经核实,有2 人未获博士学位,应为109人。之后,盂县又有上百名学子取得博士学位。本书经多方收集,共收博士273人。盂县党史研究室(地方志研究室)组织人员到全县13 个乡镇和200多个村庄进行了解核实,并尽最大努力与被收集人取得联系,征求意见,互相提供资料,但是也不排除有遗漏。特别说明的是,对有些本人不愿入书或工作属于保密单位的个人,尊重个人意见和涉密实际未录入,再加上编者难以全部知晓人物实际情况,遗珠之憾定会有的,对这挂一漏万之不足,还望知情者提供资料,在未来接续纂书时予以载入,为再修《盂县志》中的人物卷提供资料,不胜期盼。由于收集资料联系人物难度大,时间紧,加之能力所限,不当之处,请予批评指正。这样就收录了270 多名博士(实际有299人),这也足以证明盂县是山西的“博士之县”。

附编收有十几篇文士和博士的诗和文章,既补充了“盂县四书”中的遗漏,又可助力盂县相关文化工作的发展,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本书收集人物名录的过程中,焦秋光同梁凤云博士和吕彦红博士专门建了个盂籍博士群,有60 多人入群,开阔了主编思路,发动乡友提供博士线索。太原中北大学副校长尹剑平、太原理工大学李元星博士、山西农大郑少文教授给予资料征集,崔石头、高英、马玉隆、郭芝华、赵荣生、李荣峰、张正元、赵永和、杨玉牛等盂县文史专家,积极提供博士线索,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盂县县委县政府和各乡镇及有关部门主要领导、盂县一中及社会各界人士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恕不一一致谢,深表感激。( 焦秋光  高峰)

作者简介: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

0.113530s